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谢志斌中西医结合诊所 > 新闻发布 > 四气五味的中药性能描述 解读四气五味

公司动态

四气五味的中药性能描述 解读四气五味

关键词:

增城四气五味中药性能

2019/9/16

四气五味的中药性能描述 解读四气五味

  五味——
  所谓五味,是指药物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不同的味道,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。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,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。但是,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,所以仍然称为五味。
  五味的产生,首先是通过口尝,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,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。然而和四气一样,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,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,产生了不同的反应,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,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。也就是说,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,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。
  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,五味的“味”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,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。因此,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。总之,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“味”,又包涵了药物作用的“味”,而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。五味与四气一样,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,《内经》云:“辛甘淡属阳,酸苦咸属阴。”《洪范》谓:“酸味属木、苦味属火、甘味属土、辛味属金、咸味属水。” 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指出:“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。”
  辛:“能散、能行”,即具有发散、行气行血的作用。一般来讲,解表药、行气药、活血药多具有辛味。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。如苏叶发散风寒、木香行气除胀、川芎活血化瘀等。此外,《内经》云:“辛以润之。”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,如款冬花润肺止咳,菟丝子滋养补肾等。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,故“辛润”之说缺乏代表性。
  甘:“能补、能和、能缓”,即具有补益、和中、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。一般来讲,滋养补虚、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。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、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、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。如人参大补元气、熟地滋补精血、饴糖缓急止痛、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。
  酸:“能收、能涩”,即具有收敛、固涩的作用。一般固表止汗、敛肺止咳、涩肠止泻、固精缩尿、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。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、肺虚久咳、久泻肠滑、遗精滑精、遗尿尿频、崩带不止等证。如五味子固表止汗、乌梅敛肺止咳、五倍子涩肠止泻、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。苦:“能泄、能燥、能坚”,即具有清泄火热、泄降气逆、通泄大便、燥湿、坚阴(泻火存阴)等作用。一般来讲,清热泻火、下气平喘、降逆止呕、通利大便、清热燥湿、苦温燥湿、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。苦味药多用治热证、火证、喘咳、呕恶、便秘、湿证、阴虚火旺等证。如黄芩、桅子清热泻火,杏仁、葶苈子降气平喘,半夏、陈皮降逆止呕,大黄、枳实泻热通便,龙胆草、黄连清热燥湿,苍术、厚朴苦温燥湿,知母、黄柏泻火存阴等。
  咸:“能下、能软”,即具有泻下通便、软坚散结的作用。一般来讲,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、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,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、痰核、瘿瘤、症瘕痞块等证。如芒硝泻热通便,海藻、牡蛎消散瘿瘤,鳖甲软坚消症等。
  此外,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还有“咸走血”之说。肾属水,咸入肾,心属火而主血,咸走血即以水胜火之意。如大青叶、玄参、紫草、青黛、白薇都具有咸味,均入血分,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又云:“五味入胃,各归所喜……咸先入肾。”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、海狗肾、蛤蚧、龟甲、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。同时为了引药入肾,增强补肾作用,不少药物如知母、黄柏、杜仲、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。
  淡:“能渗、能利”,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,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。淡味药多用治水肿、脚气、小便不利之证。如薏苡仁、通草、灯心草、茯苓、猪苓、泽泻等。由于《神农本草经》未提淡味,后世医家主张“淡附于甘”,故只言五味,不称六味。
  涩: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,多用治虚汗、泄泻、尿频、遗精、滑精、出血等证。如莲子固精止带,禹余粮涩肠止泻,乌贼收涩止血等。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,或与酸味并列,标明药性。
  科学合理用中药(一)
  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,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。中药汤剂是从古至今沿用时间最长、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剂型,正确使用中药是发挥中药疗效的关键。为了使中药的应用能够更合理,疗效更可靠,在选用中药治病时一定要细心,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:
  药物剂量注意——
 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药物取得疗效的关键。许多人认为中药药性缓慢,加大剂量就能见效快。
  其实,药物随着剂量的不同,作用也随之改变。
  例如——红花少用则养血,剂量过大则变为破血;
  又如——厚朴三物汤和小承气汤,二方的药物组成相同,只是每味药物的剂量不同,它们的功效和主治证则大不相同;
  再如——人参有保健作用,有些人便经常嚼食或用来炖肉、煲汤,殊不知,人参吃多了可以产生头痛、失眠、心悸、烦躁、口干舌燥、便秘、血压升高等毒性反应。
  中药处方“脚注”与正确煎服中药——
  1、脚注中医处方常在药名旁边注有“先煎”、“后下”、“捣碎”、“另煎”、“烊化”、“冲服”、“包煎”等字样,称之为“脚注”。
  2、一些常服中药的患者,由于不重视处方上的“脚注”,既影响了疗效,也浪费了药物。因此,中医强调应遵照医嘱正确煎服中药。煎药中药的煎法多种多样,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用药的药性决定煎药方法。煎药的方法恰当与否,与药效的发挥和疗效都有一定关系。
  3、煎药的容器以陶砂罐为好,也可以用不锈钢容器,但不可用铁器;一般煎30 分钟即可,但解表药只要煎开后10 分钟就行,补益药可以文火慢煎40 分钟;矿物类、介壳类、
  4、有毒中药可以多煎一些时间——如附子中的毒性极大,一般水煎三四个小时可以被破坏,所以在煎煮乌头、附子这类药物时,必须先煎、久煎。
 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,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、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(性质),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。
 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。温热属阳,寒凉属阴。温次于热,凉次于寒,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。对于有些药物,通常还标以大热、大寒、微温、微寒等予以区别,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。
  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,一般说来,能治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药,如寒性的黄连、黄柏、大黄能清热、降火、解毒。能够治疗寒证的大多属温性或热性药,如热性的附子、干姜、小茴香能暖中散寒。温与热、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。寒凉药多具有清热、泻火、解毒的作用,常用于阳证、热证疾病的治疗。温热药多具有温和、救逆、散寒等作用,常用于阴证、寒证的治疗。
  此外,还有一些平性药,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,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,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,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。如某些补药、理气药、利尿药等。
  四性从本质而言,实际上是寒热二性。一般来讲,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等作用;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、补火助阳、温经通络、回阳救逆等作用。

我要评论(本站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本站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联系我们更多
联系人:谢志斌
手机:13902332334
电话:020-82702057
传真:020-82702057
邮箱:xzbzxyjhzs@163.com
地址:新塘水南大道中天花园自编3号 
网址:http://xzbzs.t.114chn.com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